科学设计顶层框架 “智慧”之钥开启城市新生活
2019-03-25 09:31:08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1月,全国首辆自动驾驶电动巴士在开放道路进行载人测试。

陈 暐摄(人民图片)

应对城市发展和伴随而生的“城市病”,“让城市更‘智慧’”成为全球的呼声。预计到2030年,将近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区。而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

如今,“智慧城市”这把钥匙,为全球城市化提供了更好的“打开方式”。随着信息通信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务、交通、环保、能源、医疗、物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催生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新模式。

领跑智慧城市建设

通过手机App(应用程序)一站式满足交通、医保、教育、生活缴费等各类民生服务需求,通过物联网对城市水电等公共资源进行自动化升级,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减少道路拥堵、节省居民出行时间……上述场景,都是已经实现的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环境技术等实现有效运转的城市。起初,智慧城市更侧重于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而今,智慧城市则是利用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等技术将城市生活中的一切联接起来的数字型城市。

近年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截至2018年底,中国100%副省级以上城市、90%左右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和项目。调查显示,全球目前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项目已达1000多个。其中,得益于更多政策和投资支持,中国在建项目多达500个,占据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半壁江山。

专家认为,中国正处于利用数字化契机,大踏步实现高水平城市化的过程中,需求端和消费端的人口优势带动数字化普及,发展智慧城市的需求和条件同时具备。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周园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痛点也非常多。与此同时,中国对创新有很强的渴求度,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发展成就突出,从政府到公众对创新的接受程度都很高。因此,中国有能力也有需求建设智慧城市,其市场规模在未来仍有20%以上的年增长率。

新业态新模式频出

随着5G及超高速网络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逐步深入。专家表示,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聚焦在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环境监测和城市安防等领域。现在,物联网应用已经开始渗透到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面向消费的应用,智慧城市产业不断纵深拓展,产业间融合趋势显著。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表示,目前中国一半以上在建的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如公共安全、交通、医疗、环保、地下管网、水务、教育等,均依托物联网。它们以自动感知为基础、数据采集为手段、智能控制为核心,实现物联网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

除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之外,庞大的智慧城市市场也吸引了更多企业入局,涌现出不少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华为等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设备供应商纷纷加快布局,加入智慧城市的战场。

今年1月,重庆市政府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基于“城市大脑”的“智能重庆”。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支持下,公共交通网络设计和调度、自动调配公共资源、“免押城市”建设等智能应用,有望在重庆迅速发展。日前,华为发布了使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功能的新智慧城市数字平台,可应用于安全、环保、交通、政府、教育和农业等智能公共领域。

专家认为,智慧城市的加速建设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提高经济活力,带来新的投资和工作机会;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科学设计顶层框架

虽然智慧城市建设已驶入快车道,但不少专家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科学的顶层设计框架,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做好长期建设、持续投入的准备。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强化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好“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的“连接器”,为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基础设施”。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新社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城特色,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和历史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要深刻认识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破除数据融合过程中的行业管理和部门壁垒。(刘峣)

标签:

责任编辑:zN_2143